很多人都有感受,近些年,身邊過敏的人越來越多了。濕疹、鼻炎,動不動就咳嗽、哮喘等,這些紛紛被冠以“過敏”的標簽。
事實上,過敏已經成為一種“時代流行病”。據數據顯示,過敏的發病率在顯著增長,已經位列全球第六大慢性病。受過敏困擾的人群,已占全球總人口的30~40%。也就是說,全球已有約20億的“過敏星人”。
目前認為,城市化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是過敏發病率不斷攀升的主因,從這個角度上說,似乎不易阻擋過敏發病率增加的態勢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此前預言稱,如不改變當前的生活方式,再過20年,可能每個人都會過敏。
“過敏”二字,看似小病,實際很復雜。它不是一個病,而是一類病,在不同年齡、不同器##官上,表現均有不同。常見的包括: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結膜炎、過敏性哮喘、過敏性皮炎、藥物過敏和食物過敏等疾病。
近日,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(下稱“中山三院”)發布過敏患者指南《過敏:春夏秋冬》,根據季節、癥狀的不同為廣大過敏患者提供參考與指引。中山三院副院長、變態反應(過敏)科主任楊欽泰教授,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了過敏發病與防治的一些情況與思考。
《21世紀》:目前過敏的發病率如何?
楊欽泰:20世紀70年代后,隨著工業化進城的加速,過敏性疾。ㄌ貏e是以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為代表)患病率逐年增加,已成為全球趨勢。根據世衛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,全球約30~40%的人群受一種或多種過敏性疾病的襲擾。
發達國家的患病率要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,尤其是兒童。在歐洲,學齡前兒童過敏患者已經達到50%。在國內,近6年過敏性鼻炎患者增加了1億人。
《21世紀》:過敏性疾病的低齡化情況如何?病發特點是什么?
楊欽泰:相比起成年人,兒童過敏性疾病呈現出起病年齡早、病程時間長、癥狀易反復的特點。兒童過敏常常在嬰兒期起病,最初表現為濕疹和牛奶蛋白過敏,隨著年齡的增長,發展為過敏性哮喘或過敏性鼻炎,這是過敏進程。
此外,當外界環境、生活方式改變時,兒童比成人更容易過敏,這是因為孩子的免疫系統尚處于發育階段,遺傳因素發揮主導作用。但是兒童過敏經早期規范干預后,預后明顯優于成人患者。
《21世紀》:過敏性疾病增加的原因有哪些?
楊欽泰:過敏其實是免疫系統失衡或失調了,除開體質遺傳因素影響外,目前認為,環境變化也是核心因素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越來越多人生活在“鋼筋水泥”之中,與大自然處于“隔離”狀態。在“干凈”的室內,喝著“清潔”的飲用水,感染性疾病明顯減少了,但有另外一些疾病會增加,最典型的就是過敏性疾病。
過去,感染性疾病嚴重威脅我們的生命,為此,我們過度使用抗生素和消毒劑等,使自己遠離病原體,與此同時也殺滅了一部分的共生微生物。生活在過度干凈的環境中,也會導致免疫系統缺乏應有的鍛煉而失衡。失衡的結果就是,過敏出現了。
《21世紀》:中重度的過敏患者有什么癥狀,如何判斷?
楊欽泰:如果你是打兩個噴嚏,偶爾皮膚瘙癢,對工作和學習影響不大,自己用點非處方藥可以緩解的就是輕度;如果一周超過四天,或者一年連續超過一兩個月,已經影響到了生活質量,并且自己用藥物難于改善的就叫做中重度。
《21世紀》:從個體的角度來說,可以怎么預防過敏呢?
楊欽泰:從預防的角度來說,我們可以通過適當接觸大自然、增加體育鍛煉、高纖飲食和補充益生菌等方式增加自身的耐受性。我們很難左右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進程,能改變的便是提高自身對過敏原的耐受性。
“臟一點”能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得到足夠的鍛煉機會,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,不至于等長大后遇到一點外來物質就過度反應甚至大動干戈。
多與大自然親密接觸,規律鍛煉身體,提高免疫力。通過健康飲食,如高纖維飲食或者適當補充益生菌,促進腸道菌群協調平衡。其次,減少使用抗生素也會影響,在真正需要的時候使用,避免濫用。
《21世紀》:目前針對過敏性疾病,有沒有特殊療法?
楊欽泰:音樂逐漸參與到醫學治療當中,在過敏性疾病的治療中,也是如此。有研究發現,10.8%的過敏性疾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,高達健康人群的1.66倍。專家進一步發現,這類患者的負面情緒,會隨著過敏癥狀的控制而緩解,表明二者存在明顯的正相關。
表面上看,過敏癥狀似乎和抑郁、焦慮等負面情緒風馬牛不相及,實則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。過敏是一個全身性疾病,涉及多器##官、多系統,其中包括了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,可直接對情緒產生影響。
而反過來,情緒的起伏也會通過影響神經遞質釋放和激素分泌,繼而影響過敏性疾病。因此,在控制過敏癥狀的同時,調節情緒也有利于減輕過敏癥狀。
本文章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僅供讀者參考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,一切診斷和治療請遵從醫生的指導。如果還有其他疑問,您可以撥打免費長途電話400-6000-838進行咨詢,或者直接聯系我們。